2月23日,武漢市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點開“武漢市防滅火應急資源圖”小程序,全市防滅火應急資源盡收眼底,起火點周邊的應急救援隊伍與裝備、防火基礎設施、以水滅火資源分布等重要信息一目了然。2月初,武漢市江夏區因村民私自焚燒秸稈堆肥引發了森林火情。接到火情報告,相關負責人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通過系統的精準調配,以最短時間撲滅了這起火災,未造成人員傷亡,最大限度降低了財產損失。
“‘武漢市防滅火應急資源圖’系全國首創,是武漢市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以下簡稱風險普查)成果轉化?!蔽錆h市風險普查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圖融合了應急系統的政府減災能力、園林系統的森林防火基礎設施、水務系統的自然水資源等調查數據,打造形成的一道城市“安全屏障”。
摸清風險底數
回首兩年多前風險普查起步的艱辛,武漢市普查辦專班負責人鄧偉仍歷歷在目?!帮L險普查涉及行業部門廣、調查對象多、技術規范龐雜,不僅縱向上要與國家和省級部門保持一致,橫向上還要確保各項任務有人認領,協調難度很大?!?/p>
2020年的7月,武漢市應急管理局以減災辦的名義組織19家成員單位召開了風險普查工作第一次研討會,梳理了各行業的涉災職責。隨后,國家風險普查調查類技術規范陸續出爐,武漢市政府高度重視,特批了200萬元的風險普查開辦經費,保障市普查辦工作正常運行,同時市應急管理局調集精兵強將,邀請技術專家,成立了8人的普查專班,研究掌握國家48項調查類技術規范,學習試點地區的先進經驗,為全面啟動普查工作做好了充足準備。
最終采取“1+9+N”的組織模式,全面兜底風險普查各項工作任務,組織自然資源、交通、城建、城管、水務、房管、應急、園林、氣象等9家行業部門技術專家,成立方案編制小組,聯合駐點辦公,超前思考,將普查數據常態化更新機制和自然災害綜合數據庫的建設編入方案,開拓武漢市自然災害科學防治和信息化管理的發展新思路。
攻克技術難題
傳統數據采集的方法是普查人員通過手持采集設備,現場逐點標記和繪制圖形。但是對于武漢這座特大城市來說,如何快速采集信息和精準繪制圖形成為一道繞不開的難題。
“必須借助數字化‘另辟蹊徑’?!蔽錆h市普查辦技術組專家、武漢市測繪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江威堅定地說。他舉例說明,如武漢大學有40項指標需要采集,借助“武漢市風險普查協同采集系統”,可以快速將武漢市已掌握的30多項指標覆蓋到調查表中,從而更快速便捷地完成調查工作。此外,他們還定制研發了“一鍵調繪”等功能模塊,實現了承災數據可視化提取。
數據質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線,在紛繁龐冗的普查數據采集后如何提高準確率?技術組創新研發了“數據清洗系統”,將技術規范和質檢標準編制形成數字代碼,通過“數據清洗”自動掃描“揪”出異常數據。得益于配套系統的研發利用,武漢市調查進度和質量齊頭并進。2022年2月15日,武漢市提前5天完成了20個普查類別、65個調查項點、近210萬條數據的調查任務。
豎起數字“安全屏障”
點開“武漢市防滅火應急資源圖”微信小程序,使用者通過范圍搜索功能,能快速獲取周邊應急資源信息,為應急救援提供便捷的信息支持。
“讓數字‘活’起來發揮優勢,為城市豎起‘安全屏障’?!蔽錆h市普查辦綜合協調組負責人王祥說,普查成果不僅應用于森林防滅火,還有受災群眾轉移安置等領域。
武漢市結合救災工作實際,根據歷史災害災情調查成果,定制采集軟件,組織全市6731名災害信息員,調繪出武漢市2016年至今受災群眾轉移安置區域,并深化應用場景,融入地質、洪澇、森林火災等高風險隱患區劃,通過數字底座建設、態勢分析,最終形成武漢市涉災群眾轉移安置風險區劃一張圖。
“在災害發生前,我們可以提前鎖定重點區域,掌握其房屋、道路、人口等基本情況,及時發布各災種預警信息,提前調撥物資和組織搶險人員,設立安置點,為搶險救災工作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编噦フ雇磥矸罏臏p災情景,充滿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