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郭蕾 實習生 蔡玉婷)“勁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這句廣告語可謂家喻戶曉,但勁酒到底好在哪里,有哪些獨特的釀造工藝,有哪些出圈的秘訣,5月19日至20日,荊楚民生觀察團走進勁牌公司,先后參觀走訪勁牌健康產業園、勁牌展館、勁牌研究院和包裝車間等,零距離見證勁牌釀酒科技,探尋勁牌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技術創新傳播中草藥文化,科技范兒十足
“勁牌公司生產流程公開透明,陶缸封藏酒年份認證的每個環節都一目了然,掃一掃缸上的二維碼,從陳釀、原料到釀造工藝均可溯源,真實可見,酒庫恒溫恒濕富氧,并選用的是非遺技藝制成的隆昌陶壇儲酒,彰顯了勁牌公司用科技創新精神深耕酒行業的匠心品質和真正實力?!庇^察團成員簡安然在參觀完勁牌健康產業園后,感慨道。
記者了解到,勁牌健康產業園內,陶缸酒庫共有主體建筑20棟,目前共有19萬口陶缸,主要封藏清香、醬香、濃香型品類的原酒。放眼看向園區,一棟棟廠房撥地而起,一座超大型的健康產業園雛形初現。漫步在園區內,幾乎看不到太多工作人員的身影。勁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健康產業園共有三期,目前已完工二期。酒庫內實行24小時全天候監控、恒溫恒濕系統、二維碼溯源等技術手段在園區的推廣應用,可讓產業園實現“云上管理”。
“哇,太有科技范兒了”,觀察團成員直呼進入勁牌展館的方式十分新穎獨特,用手觸摸感應科技之門,便能進入參觀?!斑@還是我第一次見到把健康和科技結合如此巧妙的展館”,觀察團成員小蔡告訴記者,在展館內,可觀看3D短片沉浸式了解勁牌發展歷程,還能與“李時珍”互動答題,以及用科技手段展示藥材的提取技術,勁牌用技術創新鏈接消費者,這些互動的儀式感很難不吸引到像她這樣的年輕人。
“健康、科技、品質,是貫穿勁牌發展的核心關鍵詞,如何打造勁牌展館的獨特性,講好勁牌故事?那就是將中華養生智慧和草本文化加以開發、傳承,打造更具科技感的文化體驗”。勁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2019年開始立項,歷時近3年時間改造升級的勁牌展館已成為消費者了解勁牌文化、了解中醫藥文化的窗口。
健康品質鑄就美好生活,匠心十足
“2016年參加過跟著勁酒去旅行的活動,參觀過勁酒廠。此次探訪,相比上次來有了更多的新體驗,沒想到勁牌還開展了中醫藥方面的研制,勁牌持正堂在中醫藥健康產業領域的創新發展令人敬佩”!觀察團成員多多對記者說道。
“仿佛來到了中醫養生館,印象最深的環節是健康知識分享,在持正堂國醫館,專業的醫生和健康專家向參觀者分享了許多健康的知識,包括如何正確跑步、如何保持飲食平衡等?!庇^察團成員清風談起探訪感受時,忍不住連連稱贊,清風認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健康,而通過此次民生觀察團活動,認識了解到持正堂,在短暫的邂逅中,重新讓自己對健康的理解更深一步。
難以想象,一家酒企為何如此重視科研?在參觀過程中,觀察團不少成員產生了疑問。對此,勁牌工作人員給出了答案?!熬谱鳛槔习傩詹妥郎系某R婏嬈?,常常見證著生活中重要的時刻。因此,在品質的探索和追尋上,勁牌通過技術研發,用心提供健康的產品服務,提高大家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這與健康中國的戰略不謀而合”。勁牌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到,勁牌公司現已聯合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在中藥工程技術和質量控制等領域開展了多項富有建設性的科研攻關工作,為勁牌品質提升輸送源源不絕的科技動能。
作為此次觀察團里最年輕的成員,小蔡告訴記者,對勁牌的認識不再是小時候聽過的“勁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的那句廣告詞,兩天的近距離實地接觸,刷新了從前的認知,“科技創新”“健康品質”,原來勁牌一直在破圈發展,真的是大開眼界。
勁粉節提振信心,生活勁頭十足
5月20日上午8點,伴隨著“中國勁酒健康跑中國”在大冶體育公園起點發槍,來自全國各地的上千名勁粉們自起點開跑,用腳步丈量著回鄉的幸福之路。
“作為民生觀察團成員,有幸見證了勁粉節健康跑活動。勁牌在活動中展現出了強大的品牌實力。無論是活動的組織、宣傳還是賽事的執行,都體現了勁牌的專業性和品質保證”。談及此次520勁粉節活動,觀察團成員清風連連豎起大拇指,一個勁兒贊嘆:通過勁粉節活動,充分感受到了勁粉們熱情活力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勁牌勁粉節已連續舉辦三屆,與前兩屆相比,今年的勁粉節看點多、亮點足?!耙源笠睘橹髻悎?,北京、無錫等多個地區還開設分賽場,聯動全國的勁粉們,以健康跑的形式傳播勁牌健康生活理念”。據了解,勁粉節是勁牌公司主打的體育IP賽事,旨在匯聚勁粉力量,傳播健康美好生活理念。今年是勁牌公司70周年,以此為契機,勁粉節還邀請到了《我與勁牌的故事》全國征集征文活動獲獎代表們到場共同見證美好時光。
勁粉節提振新勁頭。來自杭州的特別獎獲獎代表黃靖對記者說道:“勁牌公司倡導的健康理念,以品質服務于消費者,用創新賦能,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令我震撼。作為勁粉的我們立足于崗位,繼續貢獻力量。和勁牌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相信生活會越來越有勁”。
攝影:多多(荊楚民生觀察團成員)、清風視界(荊楚民生觀察團成員)